那年,那月,那烟火

2018年12月11日 09:30:54  来源:

  那日,与老母亲闲聊起取暖的话题。老母亲说:“现在采取集中供暖,好是好,但总觉着心里空落落的。”我问她为啥?老母亲说:“看不着一点烟火,不得劲。”一旁的小女儿笑了,但我没有笑,因为我深知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对于烟火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

  有了烟火,才会有温饱,才会有生机。曾几何时,袅袅的炊烟是乡村最迷人的风景之一。可以说,炊烟是乡村柔性十足的根,结结实实地捆扎着游子的心。于是,炊烟成为乡愁最具典型意义的代名词,尽在情理之中。

  在我的头脑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母亲在灶台边拉着风箱,干柴在灶膛里哔哔啵啵地燃烧,火蛇一样的火苗接连不断舔舐着锅底,半锅粥开始沸腾,矮矮的小屋里顿时弥漫起一阵强过一阵的粥香……正是因为这幅简单但充满了诗意的画面,在我的头脑里一遍遍被复制,被不厌其烦、日积月累地复制,我才一步步从童年走向少年、青年、中年。那些玉米秸、棉柴干、枯树枝燃烧后产生的烟火,夜以继日地温暖、抚育着我。

  物质贫乏时期,乡下人冬季取暖的方式很简单:每晚弄些干柴或庄稼的秸秆,在与土炕相连的土灶里点燃了,烟火气在土炕里循环一周遭后从烟囱冒出,土炕便一阵比一阵温热。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或纳鞋底,或闲唠嗑,其乐融融。而时下又是怎样一种情景呢?室内尽管温暖如春,但看电视的看电视,玩微信的玩微信,刷微博的刷微博……时尚,的确很时尚,但再难寻那份人情味十足的人间烟火。

  我这人对音乐不是很痴迷,但独独对韩宝仪一首名为《又见炊烟》的歌曲情有独钟。“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每每听到这首歌,我瘦削的脸颊总会情不自禁地流下几滴温热的泪滴。温馨的烟火,再一次从我的心底升起……

(作者:邓荣河 编辑:缪艺璇)

相关新闻

柯城新闻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