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 投稿热线:0570-3049743
您当前的位置 :柯城新闻网 > 人文 > 民俗 正文
消逝的衢州民俗“扮清明”:怀念传奇宰相,冀望政治清明
2013年01月16日 14:29:28     柯城新闻网

  

消逝的衢州民俗“扮清明”:怀念传奇宰相,冀望政治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清明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境。

  追溯清明节的来源,最初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名称,意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万物复苏,是春耕春种的好时机。

  

  而对于多数人而言,清明节独特的内涵,更在于它承载着人们追思逝去先祖亲人的情感寄托。

  也正因如此,说到清明,人们往往联想起忧伤。事实上,历史上的清明节是悲伤与快乐共存的节日。消逝了63年的衢州“扮清明”习俗,便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会,探究其起源,则与纪念缅怀一代传奇清廉宰相有关。

  万人空巷狂欢

  “扮者争奇斗艳,观者喝彩闹场”

  衢州本土文化学者汪筱联,一直致力于研究“扮清明”习俗,在他和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扮清明”这一民俗先后被列入柯城区和衢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如此,汪筱联还是不无遗憾。“历史上热闹辉煌的‘扮清明’,如今只能停留在记忆中。”汪筱联说,衢州最近一次举行“扮清明”活动是在1949年,当年盛况空前的场景,随着岁月的更迭,已然渐行渐远渐无书。

  据汪筱联考证,衢州“扮清明”习俗,从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开始,一直沿续到1949年。在近千年的岁月里,每年清明节,衢城总会万人空巷,人们聚集到府山城隍庙,举行“城隍会扮清明”。

  “扮清明”活动以“神出历坛”为主题展开,将衢州城内的“县城隍”、“盈川城隍”、“周宣灵王”等城隍诸神,在清明前夜请到城内府山上的府城隍庙内“团聚”,朝谒府城隍,然后于清明当天游历城内各大庙宇社坛。

  城隍诸神在巡游过程中,城内会设立10座行宫,行至哪里便会驻足一日,演一台戏酬神。史料中描绘,此时衢州古城内是“丹翠凝云、金鼓之声、旃擅之气,填溢耳目。扮者争奇斗艳,观者喝彩闹场。”

  汪筱联说,衢州府山城隍庙“扮清明”庙会共有“扮”、“娱”、“灯”、“乐”、“台”、“吃”六大内容。

  所谓“扮”,是将少年儿童和青年男女按《王志斩蛟》、《王质遇仙》、《乾隆罚戏》、《昭君和番》等历朝故事、神话戏曲、小说诗词中的人物和内容,装扮成各种造型,高置在抬阁上巡游。

  所谓“娱”,是指“火球流星”、“马导”、“钢叉舞”、“走车舞”、“竹马舞”、“洗马舞”、“踏高跷”、“渔翁舞”、“平台阁”、“放焰花”、“放炮仗”、“灯棚”、“跑旱船”、“秋歌”、“腰鼓”等各种民间娱乐。

  所谓“灯”,有“狮子灯”、“龙灯”、“花灯”、“百子灯”、“金鱼灯”、“人物纸灯”、“风车灯”、“牌灯”、“马灯”、“采茶灯”等民间舞蹈。

  所谓“乐”,是指“先锋”、“大锣”、“小铜锣”、“鼓”、“喇叭”、“笛箫”等锣鼓、鼓号队,乐器鸣锣击鼓演出的“十扳锣鼓”、“闹台锣鼓”等。

  所谓“台”,是说张灯结彩搭台,供“扮清明”表演演戏。所谓“吃”,是说庙会中小摊小贩,街旁小吃。其中有清明馃、豆腐包、千张包、豆腐花、毛豆腐、荞麦饼、豆腐丸、凉拌粉干、金团、麻糍、乌饭团、油炸馃、臭豆腐干、米豆腐等各种风味小吃。

  “扮清明”庙会期间,衢州城内的府山,及天宁寺、周王庙、玄坛庙、弥陀寺、孔庙等城隍诸神必到之处多是人头攒动,人们携老扶幼参与到庙会中来,可以说是玩也尽兴,吃也尽兴。

  “扮清明”的出发地府山。

    

  “扮清明”必经周宣灵王庙。

  

  清明节里,清明馃是必吃食物。

  传奇宰相李岘

  “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

  在中国神话序列中,城隍是一方地界的保护神,凡有城邑必立城隍。并且城隍多人格化,很多城市都将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在衢州,百姓亲切地称本地府城隍神为城隍大老爷,民间相传,这位地方神惩凶除恶,收治“衢州三怪”,护城佑民,受到老百姓的拥戴。

  汪筱联认为,城隍庙作为城市居民祭祀神灵,赐求平安的场所,寄托了人们对廉政清官的盼望。城隍文化,表达了农耕时代百姓祈求神赐予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社会和谐的朴素愿景。他考证认为,衢州府城隍神的原型,为唐代两度出任过宰相、最后就任衢州刺史的李岘。

  史料记载,李岘是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之玄孙,信安郡王李袆之子。李岘于唐永泰元年(765年)任衢州刺史,永泰二年(766年)七月患病逝于衢州,时年58岁。

  《旧唐书》这样称赞李岘:“宗室贤,枝叶茂盛,最尤者谁?岘独守正。”书中说,李岘,乐善下士,政术知名,历任万年令、河南少尹、魏郡太守、金吾将军、京兆府尹等职,所在皆著声绩。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百姓眼里的好官,却因为不肯媚上求荣的刚直秉性,使得仕途坎坷不断。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长安连雨六十余日,宰相杨国忠趁此机会,想除掉从不附和自己的京兆尹李岘,他上奏唐玄宗:“京兆尹施政无方,只有马上撤换京兆尹,才能平息上天的怒气。”于是,李被贬出京城,任长沙郡太守。

  消息传出,长安城粮价暴涨,老百姓人心惶惶,当时坊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意思是想要粮价便宜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被调走的李岘追回来。

  唐玄宗的昏庸享乐,很快换来了“安史之乱”的苦果。为了稳定政局,继任的唐肃宗只得起用了声望卓著的李岘来当宰相。

  然而,李岘这个宰相却没能当多久。事情起因于一桩冤案,该案与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李辅国有关系,李岘不能坐视这样的冤案发生,请求皇帝明察,但唐肃宗已经表态定案,一怒之下,李岘的宰相位子丢了。

  此后,李岘被贬,任蜀州刺史。唐代宗继位后,李岘再度出任宰相,不过因为独立人格又遭贬职。

  唐永泰元年,李岘出任兵部尚书,兼衢州刺史。当时,衢州属李岘父信安郡王李袆的封地,李岘回到这里任地方长官,也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次年七月八日,李岘病逝在衢州府任上,其灵柩在衢州被祭祀了七个多月,接受了无数百姓膜拜,才归葬于长安。

  学者汪筱联认为,当时衢州仅有西安县城隍而无衢州府城隍,在唐代这个造神的年代里,对照杨炯立为盈川县城隍,百姓纷纷拥戴,将贤良好官李岘神化为府城隍,以此表达对官员清廉的盼望。

  此后历代以清明节祭祀城隍神,并演化为“扮清明”府城隍庙会,实则也饱含了百姓对政治清明的寄托。

  【解码清明节】

  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或许是人们过清明节的价值所在。

  清明节起源,与寒食节密不可分。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宋元时期,清明节正式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学者余秋雨认为,清明节中蕴含着三种寻找自己的过程,清明中的寒食习俗,是与天对话,寻找自然界中的“我”;清明祭祖,是在寻找家族生命序列中的“我”;清明踏青、郊游、放风筝等,是在自我活动中找到“我”,回答“我是谁”的永恒追问。

    

 

来源: 衢州新闻网  作者: 记者李啸  编辑: 杨素英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