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 投稿热线:0570-3049743
您当前的位置 :柯城新闻网 > 人文 > 古迹 正文
水亭街区的历史记忆
2013年04月25日 11:29:48     柯城新闻网

   水亭街区是衢州旧城改造时保留下来的以水亭街为中心的历史保护区。之所以要保留,不仅是因为这条街上有水亭门、碧春楼、古天皇塔遗址和有传统特色的房屋建筑群,可以窥见古城的老风貌,更是因为其有着衢州城商品经济发展的深深的历史印记,是研究衢州商贸发展史的重要基地。

  

   水亭街

   近水城楼街口横,茶堂客栈展旗旌。
    
车接人潮商铺旺,充耳算盘珠玉声。

   衢州地处四省交界、水陆辐辏,历来商贾云集。在民国以前商道一直以水路为主,最靠近货物集散地水亭门码头的水亭街自然成了衢州的商业中心。由于商品流通的需要,促进了牙行的产生和发展。至1934年,衢州城区粮食,竹木,山货桔子水果,油行,茶笋业,南货业牛皮等行业的牙行就多达100多家。水亭街区因紧靠码头,所以也是牙行最集中的地方。此外,在水亭门内外,钱庄、参药、运输、布、衣、银楼,肉、柴炭、麦粉面饼、酒、旅馆、理发、茶馆、铜锡、鞋作皮件、菜馆、油漆、纸箔、打铁等店铺也很兴盛,“近水城楼”指水亭街口的水亭门上的碧春楼。

  

   碧春楼

   东赏晨钟暮鼓酬,西迎山色入青眸。
   夕霞映水波涛近,且舀流丹洒九洲。

   碧春楼就建在城墙坚厚高耸的水亭门城门上,这座衢州历史上著名建筑九楼八阁十三厅之一的碧春楼(清以前称怀嵩楼,又名西层楼,早时碧春楼上有鼓,故又称谯楼,东面与钟楼朝夕想望,晨钟暮鼓,为古城之特色景观)为唐时衢州刺史李祎(yí)修。登楼临高眺望,俯视衢江,山光水色气象万千。明万历年间著名学者、诗人王世懋曾登临此楼,并作《七律·游西层楼》:“雨合烟霏望不穷,层楼百尺似浮空。清迷桔柚寒山外,白点鸥凫细浪中。游目岂须吾士贵,赏心偏为故人雄。不知醉后题姑蔑,可得东阳八咏同。”夕阳西下,站在碧春楼上向城外看去,晚霞映红了楼下奔腾的江水,与装饰城楼的鲜艳欲流的丹漆相辉映,景象何其壮观。

  

   老浮桥

   击水中流定铁锚,坦途全仗百船翘。
   航道车行两通畅,人自悠悠浪自骜。

   老浮桥亦名“通和桥”。站在水亭门城楼上向西北看去,水亭门码头下游三百米开外有一座浮桥,那是几十只大船用铁链串起来的,每只大船用一只大铁锚固定,船与船之间铺着平板,人行上面如履平地。为了不影响通航,老浮桥桥中间设有一个活动的口子,有专人管理,每逢有船只要通过,只需把口子上的木制排板欣掉,船通过后再铺上排板恢复通行。这座桥是当年衢江西岸与东岸衢州古城区之间人员车马过往的唯一通道,亦是城西山村农产品进城和市场日用品出城的重要商道。

  

   古城墙

   蒿草青藤复厚砖,高墙脚下见炊烟。
   儿童相约拾阶上,探究城长竟一圈。

   衢州古城墙初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唐太宗设立衢州建置时依峥嵘山(今府山公园)建城垣;吴越国时期进行第二次城区扩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并重建城墙;最后一次重建并定型是知州高至临重筑的北宋(1122年)衢州城城垣(城内面积3平方公里)。史料记载这次重建城墙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宽一丈一尺,周围全长四千五十步。设六门。古城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保存相当完整,记得那时笔曾约几个小伙伴从水亭门城楼上去,在城墙上朝一个方向一直走,最后竟回到了原处。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时常有人在城墙上放风筝,那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水亭门一带的古城墙还造得特别坚固,因为这里的城墙还兼有防洪功能。记得五十年代有一年衢江发大水,洪水漫过城墙根,人们用麻袋装泥沙在水亭门城门洞中垒起堤垻,成功阻止了洪水涌入城内。

来源: 今日柯城  作者: 叶裕龙  编辑: 叶黎绍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