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 投稿热线:0570-3049743
您当前的位置 :柯城新闻网 > 人文 > 古迹 正文
翁源古村:遗落山水间的旧日画轴
2013年07月29日 10:33:31     柯城新闻网

  

    沿古溪溯源而上,在一片翠竹环抱中,坐落着一座百年老字号——缪顺泰药店。

   

    翁清莲的房子保留着上个世纪的原貌,房子也和她一样,在渐渐地老去。

 

  

    八角门楼上的凹槽内有个石刻的小棺材,意寓升官发财。

 

  

  记者徐丽通讯员胡小飞曾伟文/摄

  

  【地图】

  

  翁源古村地处衢江区举村乡东北3公里外,位于衢州市南面,距衢州府城约40公里。整个古村落沿翁源古溪的两坡而聚落,民居依山势而铺展,院落借崖坎而立,曲折勾连、高低错落,颇有情致。

  

  【微导游】

  

  自驾路线:从衢州出发,经由廿里镇、湖南镇,沿盘山公路行驶2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翁源村。公交路线:到衢州市区南湖广场乘坐衢州至举村的中巴车,至翁源村口下车即可。

  

  【探访记】

  

  

  精致的窗雕,只有手指大小的鸟身上,连羽毛的花纹都纤毫毕现。

  

  寂寂古村,沉淀往事的山水画廊

  

  一辆三轮皮卡在举村乡蜿蜒的山道上行驶着,车斗里热热闹闹地挤满了芹菜和藕节,还有豆腐、鱼干和酱菜。几刀红白相间的猪肉挂在车斗的凉棚下,随着车身的颠簸晃得人发晕;半箩新鲜的李子青翠欲滴,将杂乱的车斗都瞬间点亮了。

  这是一个往来于深山和外面小镇间的“流动菜市场”,拐过一重又一重翠竹林,最后,车主人周国庆把车停在了翁源村溪边的百货店门口,早早便坐在这里等待的老人们,呼啦啦一下子全都围了上来。

  古村翁源,每天都从这样一场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微小喧闹中醒来。

  从湖南镇出发,沿途经过桃花峦、枇杷坞,最后从翁源返程,这是菜贩周国庆每天的固定路程:“人家都说山路十八弯,举村乡的山路得把十八倒过来写,山路八十一弯还不止。”

  如他所言,举村是衢江区最偏远的一个乡,也正是因为大山的隔阻,翁源才得以完好地保留着宋代的祠堂,明代的民居,还有清代的药房……翻开陈旧的《翁氏家谱》,里面清楚地记载着,宋淳熙甲午年,翁氏的先人翁甲公从福建兴化府莆田县迁移来此,选中这三面环山、林泉丰美的地方定居下来,又因为村系一坑之源,故名翁源。

  沿着翁源古溪行走,迎面而来的是泥土的气息,绿树与蓝天在村落间交相掩映着,仿佛在看一卷遗落在青山绿水间的旧日画轴——溪畔两岸是依山势而建的民居,碧绿的薄荷开着淡紫色的小花,散落在屋前檐后,有农妇在石桥上晾晒豆酱,溪水里有鸭群鹅群自在浮游,屋前的香樟树上还留着牛擦痒的痕迹,风里飘散着村民用薄荷叶煎小鱼干的香气。站在村后的山坡上往下望去,只见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鳞次栉比,屋檐之间数不清的小弄堂有点像迷宫。村子里都是老宅子,屋门敞开着,一些老人倚门坐在树荫底下纳凉,他们友好地看着我们这些不经意闯进他们生活的陌生人,如果有人想进屋看看,他们也很欢迎,顺便拉拉家常,说说屋子里那些老物件的来历。

  

  

  百年老字号——缪顺泰药店门前的一条鹅卵石路,依旧光滑发亮。

  

  窗雕砖雕,凝固的文化印记

  “建筑只是向我们暗示出某种情绪,我们的内心如果太过纷扰的话,就可能对其视而不见。”这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里提到的一句话。但如果此刻他是坐在翁源古村的门槛上,面对着这一脉清溪,满目青山,以及古朴沧桑的老房子,他的心事或许会宁静下来。

  翁源溪两岸分布着两座翁氏宗祠,村民们为了区分方便,分别叫做翁氏宗祠和翁氏小宗祠。翁氏宗祠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明、清时期由翁氏后裔重修,八字门楼,重檐翘角,门厅明间有戏台,次间天花板内有夹层和暗窗,供表演的戏班演员梳妆之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翁氏宗祠戏台后的影壁上,至今还留着一代代古人留下的“涂鸦”——古时戏班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到一个地方演戏,都要在戏台后面写上演出的日期和剧目。时光荏苒,当初那些京腔黄梅、水袖三千,柔婉的唱腔与身段都已被时光渐次抹去,但一帧帧演出的记录却停留在了这面泛起了陈旧木色的照壁上,昭示着翁源古村曾经的繁华。

  而在翁氏小宗祠旁的香抛树下,一栋青砖结构的八角门楼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水磨青石的坊门,铜制的门栅,飞檐斗拱,兽吻犹存,白的墙,青的瓦,幽暗的红灯笼和木格窗,规模不大却透着威严。八角门楼上有一个小凹槽,内有一个石刻的小棺材,寓意着升官发财的意思,这样大胆的设计,在全国的农村住宅中都很少见。站在老宅的天井中,看被四角屋檐框住的一角蔚蓝天空,凝神静思,也许我们能够触摸到那位100年前亲手缔造了这一幢屋子的人,是怎样怀着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将憧憬都砌进这栋房子里。和大部分的中国村庄一样,憧憬着新生活的年轻人沿着村里的鹅卵石路走向大城市打工,有的在城市里买了房子,就永远留在了那里。古村多少年来与世隔绝的传统被打破了,渐渐趋于没落。房子如今的主人叫翁清莲,今年87岁的她从少女时代起就一直居住在这栋房子里。如今,房子也和她一样,渐渐地老去了。偌大的房子只有老人能耐得住寂寞,守护着这个古老而寂寥的故园,只有在周末她的孙子孙女回来,这里才略显得有些生气。

  

  

  站在村后的山坡往下望去,只见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鳞次栉比。

 

  

  药房商号,记载对仗义与信仰的坚守

  说是与世隔绝,其实也不尽如此。与当下的落寞寂寥相比,百年以前的翁源,也曾经一度繁华。

  沿古溪溯源而上,在一片翠竹环抱中,坐落着一座百年老字号——缪顺泰药店。重檐门面上,三个笔力遒劲的“顺泰号”大字,古朴端庄,门窗左右两边还写着“南货、药材”四字,清晰可辨。前厅明间左边原为药房柜台,右边是南货店,天井边上放个肉案卖肉,每天都热闹非凡。村里做过店伙计的老人曾经回忆说,当年的顺泰号,每隔两个月就要去杭州进货,顺便还把当地制造的炭和土纸运出去卖,生意做得很大。门前一条鹅卵石路光滑发亮,能看出百年间风侵雨蚀、车碾马踏的痕迹。走上一段,便仿佛穿越上千年,化身为赶考的书生、往来的商贩、行吟的诗人,用脚步丈量出那一段段历史。

  在村民们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当年的店主缪顺泰,可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作为一位“开明地主”,缪顺泰在当地百姓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他身上有着侠气,战争时期,粟裕的部队曾在这里打过一场“岭头之战”,有八九名受伤的红军,都是在缪顺泰的救治下痊愈的。也许是医者父母心,也许是山民骨子里的淳朴善良,在敌军搜村的时候,缪顺泰将这几位受伤的战士们小心地藏在阁楼上的暗房里,起居饮食,无不关怀入微。

  解放战争胜利后,“土改”的潮流袭来,地主人人自危。而没有子嗣的缪顺泰却早早散去千金家财,搬出了这幢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顺泰号”大宅,在村郊的一栋老房子里孤老终身。

  站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揣测这位传奇医者当时的心情。当年他离开“顺泰号”,是否也曾回眸凝望?是否也曾失意黯然?我们虔诚地搜寻着每一扇门窗后深藏的历史,轻拂旧物上的淡淡尘埃,因为有太多悠远的往昔使人不忍惊动。但无论逝去的是怎样的是是非非,令人动容的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与照拂——在翁源的传说里,村民们感激缪顺泰曾经的帮助,经常为他送去衣食,照料他的晚年。也正是这一份温情,抚慰着我们那被迅速提起,又被迅速放下的心情。抚今追昔,翁源古溪奔涌如同昨日,青山不改,唯有事迁人非,只留下这一脉清溪静静护佑着容颜依稀的村庄。那些曾经繁荣的市井喧闹,早已在时光远逝中成为令人回味的历史;那些曾经撩人的传奇故事,早已在四季更迭中成为无法忘却的记忆。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作者:  编辑: 赵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