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 投稿热线:0570-3049743
您当前的位置 :柯城新闻网 > 生活 > 娱乐休闲 正文
转型,让乡村之美可持续 ——美丽乡村的“美丽效益”系列之综述篇
2013年10月14日 08:18:28     柯城新闻网

  编者按:本报10月5日起推出《一个人的“乡村游旅行社”》、《三门源村擦亮“金饭碗”》、《茶坪:从农家乐迈向度假村》等三篇美丽乡村的“美丽效益”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盘点了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引起广泛关注。大麦坞、三门源、茶坪这3个典型,是从我市众多“美丽乡村”中选取的、正处于转型拐点上的3个代表,它们有困惑,有尝试,有突破。本报今天推出系列综述篇,旨在探寻美丽乡村如何在转型中转身,既持续乡村之美,亦期铺设致富之路,走出共建我们的生态家园的特色之路。

  吆喝:美在“深山”让人识

  大麦坞,一个远离城市的山村,近年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嘉兴城里人前来休闲旅游。几年间,从山水空流到游人喧腾,这个“转身”变化来自于好山好水原生态的吸引,更胜在营销“吆喝”。

  有人说,好山好水可能是稀缺的,但并非独有。全国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千千万万,称得上文化古村落的也不少。如何胜出?酒香须吆喝,好山好水同样需要“营销”。深谙其理,柯城区七里农家乐名声在外。藏在乡野无人识,一朝闻名客纷至。经过多年营销宣传,七里农家乐不但在本地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同时通过与旅行社携手合作,在上海等地组织营销,吸引了更多大城市客源。

  “吆喝”是智慧,是思维创新,也是艺术。讲到“村歌”,人们就自然而然想到江山的大陈村。一首村歌,唱红一个村,带动一个村的产业发展。可以说,村歌就是大陈村悦耳的“吆喝”,这样的“吆喝”本身又成为大陈村的文化资本,这就是美丽乡村的成功营销。

  文化底蕴与生态优势,都是美丽乡村的资源禀赋,也都是营销宣传的立足点。可喜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的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柯城区的“油菜花文化观光节”、“葡萄文化节”,龙游县社阳乡大公村的“清明祭祖灯会”、溪口镇寺下村的“状元文化节”等等,都是我市营销美丽乡村的一些有益尝试。

  毋须讳言,有的地方乡村休闲游搞得比较红火,有的地方却日渐冷寂。特别是今年以来,农家乐乡村休闲游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分化。理性地看,这是从多多少少掺杂着泡沫的不真实繁荣向真实需求的回归。以往,部分农家乐的繁荣过多依赖公款消费支撑,现在则面临着市场化条件下游客的选择。

  市场化选择,同样的资源条件下,比的就是“吆喝”。不擅“吆喝”,难免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

  大麦坞是一个市场化的例子。赖华锡借自己在工作嘉兴的便利,以微博、博客、QQ群、网络论坛等为宣传平台,为家乡大麦坞不断“吆喝”,并在不同季节变换不同的“吆喝”主题。同时,他既做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又做领队和导游,将持续不断的宣传营销与出游服务紧密结合,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远来。

  当然,客观地说,乡村休闲游一般不成规模,农家乐基本是农民一家一户在经营,谁来“吆喝”、向谁“吆喝”似乎成为一个待解的难题。实现华丽转身,需要更多响亮的“吆喝”、更多悦耳的“吆喝”。

  特色:发展一村一品牌

  讲起衢江区莲花镇五坦村的草莓,用远近闻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五坦村草莓种得好,种出了规模,种出了名气,也种出了亩均纯利2万多元的好效益。草莓,成为五坦村的标志性特色产业。

  以市场化为导向,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这个“特色”,就会成为叫得响的品牌,成为在竞争中能够胜出的“拳头”。

  向“特色”转型,走在“特色”之路上,美丽乡村就会产出源源不断的“美丽效益”。龙游县横山镇的白莲产业,即是如此。该镇腰塘边村村民光卖莲蓬,一天也能卖出万把个;农家酿造的莲子酒,接到了一个个订单。目前,全镇已种植天然富硒莲子6000多亩。在横山,白莲产业已从“一村一品”进一步发展成“一镇一品”。

  创建“美丽乡村”,致富产业如何定位是个难点。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或者独特人文历史,发展有个性的特色产业,成为美丽乡村华丽转型的必然。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一村一品”行动,根据各个村落的“种、养、加、商、旅、文”等不同资源禀赋,建设“一村一品”,推动实现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形成一批叫得响的乡村优势品牌。

  作为乡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农家乐,也同样需要向“特色”转型。农家乐不仅是“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在当前农家乐数量快速增长而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景致”当是比较可行的转型方向。

  当然,转型要有依托。比如柯城七里乡农家乐,现在被更多的人认可了,就有了“资本”逐渐向养老经济、假日经济、体验农业等业态发展转型。龙游县横山镇以白莲种植为基础,镇里统一规划,联手几个白莲特色村打造出十里荷花长廊,就成为该区域特有的一道亮丽风景,发展起了赏荷、采莲蓬、品莲子酒这一有浓郁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让单纯的农业“一产”转化为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多产并举”。

  我市规划到“十二五”期末,以“一村一品”行动为推动力,建成40个专业特色乡镇、400个专业特色村。

  底气:点亮乡土文化灯

  洛阳铲的轻敲触碰,唤醒了沉睡已久的龙游湖镇荷花山。最新的考古发掘显示,这方山岗之下,埋藏了距今9000多年的人类稻作遗存,比河姆渡文明还要早2000年。

  这只是灿若星辰的衢州文化底蕴惊鸿一瞥,还有更多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散布在广袤的三衢大地,它既深耕于田野,也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开启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唤回尘封的乡土精神家园,留下行将消逝的古村落,彰显当地独有的文化底气,逐渐成为衢州不少乡村跨越转型的共同追求。

  敲掉水泥路,恢复青石板;修葺将要倾倒的宗祠老屋,重现古雅徽派容貌;绿树环抱中,唱响柔情百转的村歌,浮躁的心得到了抚慰,也开启了村庄发展的新天地……这是江山市大陈村的转变。

  推开被遗忘的木门,让梧桐祖殿的光芒再次耀眼夺目;恢复祭祀春神句芒的民俗,跻身国家级非遗项目;文化浸润百姓心田,春神鼓舞致富希望……这是柯城区外陈村的升级。

  新建闽浙赣省委纪念馆,复原红军被服厂、红军茅棚、瞭望台及练兵场;红星闪闪迎客来,让人身临其境,再忆烽火当年……这是开化县库坑村的新生。

  总结这些传统村落的崛起之路,不难发现这样一条清晰路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以文为魂”,依据当地特色乡土文化和自然禀赋,将“发掘、保护、传承”的理念融入村庄整体规划,走“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的路子。

  当然,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这就要求乡村既要确保原有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元素的完整,同时也要在开发中保护,在发展中传承,让古村落“延年益寿”,散发持久魅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充满诗意地“活着”,才是美丽乡村的长生久视之策。

  环顾江山贺村镇永兴坞村的文化礼堂,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最美人物”展板,上面张贴的都是村里的“幸福老人”、“好媳妇”、“小孝星”等典型人物。村民们感慨,自从有了这座展示村庄形象、历史故事,传承孝义文化的文化礼堂,文化氛围形成了,大伙也在潜移默化中更注重自身文明提升。

  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是由内而外的美丽。不仅要有让村民“身有所栖”的粉墙黛瓦,更要构筑起村民“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如火如荼的文化礼堂建设,正给美丽乡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底气,也点亮了乡村的未来航灯。

  记者姚沐水蓝晨李啸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作者:  编辑: 赵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