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一村:“草船借箭”发展来料加工 |
2013年10月21日 15:46:24 柯城新闻网 |
村庄名片 村名:九华乡沐一村 人口:765人 经济状况: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 一村一品项目:来料加工,以服 装、雨伞加工为主一排各式工艺类型的机器,埋头缝纫操作的工人,来回指导安排的管理员……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相信这是来料加工点。 从粗放的串珠缝补到如今的机器运作,从简陋的小作坊到产业基地,九华乡沐一村走过了来料加工十年转型路。如今,村里已经发展起服装加工、雨伞加工等多个来料加工规模基地,全村有200多人参与来料加工行业,年发放来料加工费超过300多万元。 沐一村没有闲人,村民过的是城里“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早上7点半,村民周利英将孩子送去学校就赶到基地做来料加工。在加工点上的食堂吃了中饭,跟小姐妹们唠会嗑接着干。晚上接孩子放学回家,照顾家里和干活赚钱两不误。周利英笑说:“以前村里闲人多,是非也多,如今大伙都忙着做来料加工赚钱,打麻将都凑不齐一桌呢。” 来料加工能够吸纳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沐一村村支书方红滨将其归功于“草船借箭”,而这“箭”就是来自河南的尤广梅夫妇。这对30多岁的年轻夫妇在金华从事雨伞来料加工多年,准备开创自主品牌。沐一村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加上村里帮忙解决了场地等问题,2010年,夫妻俩选择在这里落户创业。由于从原料采购、零件加工、后期整件再到销售全部自办,产业链拉长了,需要的劳动力也大大增加,除了沐一村,夫妻俩还先后在九华乡开设了7个加工点,吸纳附近村庄200余人就业,发放加工费400多万元。 “2005年左右,我们开始淘汰原本粗放零散的手工加工,并在乡里的支持下开展了多次缝纫技术培训。”方红滨告诉笔者,通过培训,村民有了机器加工的基础。随后,村里通过扶持品牌经纪人,发展优势项目,培育特色块状经济等途径,再次布局来料加工产业。2009年起,村里引进的服装、雨伞等来料加工生产基地开始运作,机器生产线不断上线,来料加工转型升级步入正轨。 “我们最近正在平整一块600多平方米的土地,帮助经纪人扩大规模。”方红滨说,来料加工的发展很好地吸纳了村里的闲余劳动力,目前,沐一村里的来料加工已经基本实现了整体转型,开始走上工厂化发展道路。“在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来料加工还要往产业附加值等方面努力,实现深度的转型升级。” |
来源: 作者: 编辑: 赵杰 |
相关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