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 投稿热线:0570-3049743
您当前的位置 :柯城新闻网 > 人文 > 古迹 正文
捣衣起灶 鸡犬相闻 古墓文物里的田园构想
2013年11月18日 09:01:47     柯城新闻网

  西汉陶马、陶牛、陶狗陶马高8.5厘米,长11.2厘米;陶牛高5.9厘米,长10.5厘米;陶狗高4.1厘米,长5.2厘米。1979年3月,出土于龙游东华山汉墓。

  西晋青瓷灶

  长21厘米,宽13厘米。1988年3月,出土于龙游湖镇镇寺底袁。

  西晋青瓷狗圈高3.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9.5厘米。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龙游寺底袁西晋墓。

  三国时期青瓷狗圈高3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9厘米。1980年9月,出土于衢县万田下埠头邵家山三国墓。

  西晋青瓷鸡笼高7厘米,底径7.6厘米。1988年3月,出土于龙游湖镇镇寺底袁。

  汉代硬陶猪舍通高8.5厘米,纵12.2厘米,横8.6厘米,圈内置有一头可移动捏塑陶猪,并配置一椭圆形喂食陶盆。1985年,由龙游县东华街道桥下蔬菜队陈一雄捐赠。

  特邀专家:柴福有

        主持人:记者徐丽文/摄

  狗圈猪舍,再现千年前的田园生活

  如果不是2009年秋天那次偶然的下乡考察,柴福有不会那么快联想到,西晋时期古人的田园构想与今时今日的农村生活竟勾连得如此紧密。

  在那次赴福建省武夷山市郊下梅古村考察古建筑保护的途中,柴福有在一户农家靠溪边的廊屋地上,遇见一只母狗正呈蜷曲状卧伏在一个圆形竹编狗圈中为几只狗仔喂奶,依稀熟悉的场景,立刻让他想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在龙游寺底袁西晋墓出土的陶制狗圈——狗圈内蜷曲卧伏的狗的形态,从俯视角度来看,如果不是少了几只胖乎乎的小奶狗,柴福有几乎要以为眼前的场景是西晋文物跨越千年时光所投下的幻影了。他当即取出相机拍下了这一生动有趣的一幕:“一般农村养狗多为看家护院,其走动性又大,人们大都随意让狗在家中的地上睡躺,只有母狗生养小仔时才加以照顾,随意做个简易狗窝。类似的狗圈,在如今衢州地区的农村几乎难以寻觅。”

  而在下梅古村所见的一幕,让柴福有坚信,西晋时期这种养狗的形式至今在某些地域仍在延用。无独有偶,1980年9月,衢县万田下埠头邵家山亦出土一件狗圈,其内附一捏塑狗,头前昂,双耳后倾上翘,赫赫有神,极为生动。“这充分表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已经能用高超的泥塑技艺记录当时养狗的生动场景。”柴福有告诉记者。

  早在1973年1月,在衢县樟潭上田腾寺茶山出土的西晋陶猪圈便已宣告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民们驯化家畜的历史。“汉代陶猪圈在龙游一些汉代墓葬中常有出土,造型大同小异,多为长方形。到了西晋出现了圆形猪圈,这可能与当时实际圈养家猪的圈养形式有关。”

  其中,由龙游县华东街道陈一雄捐赠的陶猪圈,让柴福有很感兴趣。在这个带硬山顶构造的陶器中,有供猪休息的猪舍,吃食用的猪盆,还有可供来回走动的猪栏和透光的门窗。“真先进,早在千年以前,猪就有‘一室一厅’了,了不起。”柴福有风趣地说。

  汉朝厚葬,按照现实想象天国至今,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吉语,在古代,人死后将其生前家庭饲养的六畜制作成陪葬品,也是当时丧葬习俗的普遍形制。

  “1979年3月,在龙游东华山汉代土坑墓中出土一组陶马、陶牛、陶羊、陶狗共八件,均为成双成对,采用可塑性较强之黏土经手工捏塑成型,经一定温度焙烧而成。”柴福有介绍道,羊在古代象征吉祥如意,更有“跪乳之恩”,尊其为上品,当然会受到古人的叩拜。猪能“宴飨速宾”,在本地,猪头也常为人们用于祭祀先祖之用,狗能“守夜防患”,也是人们喜爱豢养的家禽之一。

  1988年,龙游湖镇镇出土的一件造型精美的青瓷鸡笼,更是印证了当时人们“事死如事生”的习俗。这件高仅7厘米、孔径只有1厘米左右的鸡笼,原形正是民间由竹编制成的篼笠状鸡笼,而这种鸡笼,在几十年前的江山一带曾在民间广泛采用。“这种鸡笼在我的老家江山一代曾经很常见,其形近似上述扁球形鸡笼,上系绳索,可将鸡挑到野外田间去放养,待觅食饱后将鸡赶入鸡笼挑回家。”柴福有说道:“小时候放学回家,我常与村里的同伴一起将家里的鸡鸭挑出去放养,用的就是这种竹编鸡笼。”

  柴福有告诉记者,除以上罗列的随葬模型外,灶也是汉代以来墓葬中主要的陪葬冥器之一。其中于1979年出土于龙游东华山汉代土坑墓中的船型灶较有代表性,但若论精美,则以龙游县湖镇寺底袁西晋墓层出土的西晋青瓷灶为上:顶端镂一小圆孔作烟囱。灶面向两侧下弧,面上镂前后两圆孔锅眼,出土时,前端锅眼搁置两只重叠烧制粘结在一起的青瓷平底碗,后锅眼搁置一直青瓷平底碗,以作炊具之意,古人的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田园构想,被时间定格的生命哲学

        柴福有告诉记者,在汉代,盛行灵魂不灭,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普遍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绵延整个社会的厚葬之风,不仅影响了士大夫阶层,也熏染着普通的乡野民间。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随葬品种类繁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楼台宫殿、堡坞院落、车马奴婢、仓井灶、日用器皿,乃至六畜鹅鸭、飞禽走兽,凡人间生活所需所爱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做成冥器置放墓中,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享用。而对于衢州来说,这些“缩小版”生活日用品,亦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考古实物。

  鸡犬相闻的田园梦,堪比西方的《太阳岛》乌托邦。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中国古人对田园的构想一直建立在农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土壤之上。遵循着这样的法度,古人从容地筹划自己的生命,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生活痕迹。”柴福有说道。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作者:  编辑: 赵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