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 投稿热线:0570-3049743
您当前的位置 :柯城新闻网 > 人文 > 人物 正文
汪奎宏:竹海中掘金
2013年11月28日 14:45:18     柯城新闻网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是我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纯公益类林业科研院所。每天身处林木丛中,汪奎宏一干就是31年。从技术员到研究员,从职工到院长,他把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林业事业。11月初,记者在汪奎宏的办公室见到了他,听他讲述他和林业的故事。

  -人物名片

  汪奎宏

  男,l962年2月出生,开化人。2000年获得研究员任职资格,现任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星火标兵、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培养人选。

  林业大县走出的竹专家

  上世纪70年代末,考大学的难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在马金中学读完高中,汪奎宏参加了高考,以失利告终。接着,他来到何田中学的高复班,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考前一个月,校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建议他改考把握大一些的初中中专。听校长说得有理,他把高中的书本挪到一边,重新捧起了初中课本,几乎是以每天做一本习题的速度推进。分数下来了,汪奎宏从74:1的录取比例中胜出,考上了浙江林业学校。“当时校长帮忙挑了2所学校,要么学医,要么学林,我想开化是林业大县,就填了林业学校,从此和林业结了缘。”汪奎宏说。

  1982年,汪奎宏毕业,成绩优异的他被分配到了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刚到所里,他就在竹类研究室每天整理标本,做着竹林培育项目的研究。浙江的竹林面积在全国排第三,可是长期以来竹材加工业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度、产品环保性和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不足,大量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杂竹未得到高效利用等问题,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随着科研实践的深入,汪奎宏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竹类加工水平直接决定产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要把浙江的竹类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去带动、去支撑,需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从此,他暗下决心,把引领竹类科技前沿当作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职责使命。

  为竹子注入神奇的力量

  传统的竹地板,如果山核桃壳掉在上面,不小心被踩到,肯定会在地板上留下痕迹。而采用新技术的重竹地板,即使把山核桃壳放上去刻意踩,也踩不出痕迹来,这便是科技创新注入竹材精深加工后产生的神奇力量。

  2009年,汪奎宏主持完成的创新成果“竹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一鸣惊人,不仅解决了硬度难题,还丰富了产品线。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当年省科学技术一等奖。9年间,他带领团队进竹林、下企业、走市场,进行竹材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攻关,经常吃住在机器旁。潜心研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共在重组竹地板生产技术、彩色竹地板生产技术、新型PUF共缩聚树脂胶生产技术等10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

  常规工艺压制的竹地板,每立方米市场售价在3000元左右。汪奎宏通过将竹子疏解成竹束,经过竹材染色等工艺技术制造出了仿黑檀、仿柚木、仿红木等各种仿珍贵树种纹理的新型竹集成材,每立方米能卖到5万元,竹材的利用率从常规的30%-40%提高到90%以上,利润从5%-8%提升到30%-50%,极大地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浙江的竹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才能把竹产业留在浙江。”汪奎宏说,目前全国竹林面积有7500万亩,一年产值是800亿元,浙江竹林面积是1335万亩,去年的产值是282亿元,用18%的面积创造了35%的财富,其中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没。

  几乎每年,汪奎宏的团队都能在竹类加工和栽培方面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浙江乃至全国的竹材精深加工水平,给企业带来效益,也给林农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片激情带出一个好团队

  1994年,省林科院划分为三个部门:开发部、服务部和科研部。出任科研部主任的汪奎宏旗下除了60多号科研人员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面对这么多人的奖金问题,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经过周密思考,虽然风险巨大,但汪奎宏毅然成立了林科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科技企业——浙江林业科技贸易中心。

  万事开头难,以前看过经营管理方面的书,但具体操作起来总是不够用。为了注册公司,汪奎宏向省科委贷了l0万元款;要保持资金周转,他把写《中国毛竹》的稿费全部投入运作;跑工商、买材料、连剪刀都是他亲手准备的。路走对了,胜利也就不远了,只用了两年时间,不仅发放了全部职工的奖金,还结余8万元纯利。从小到大,现在的省林科院依靠技术转让、规划设计等每年创收在500万元以上。

  1997年,汪奎宏担任了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汪奎宏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偏偏往自己身上烧。他是科研人员出身,经常听到科研人员抱怨干科研的与搞管理的收入差距大,影响工作积极性。为此,他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奖金,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待遇,切除了一个阻碍科研单位发展的“病灶”。

  科研单位最大的弊端是惰性,汪奎宏采用末位淘汰制和全员聘用制,运用目标管理,进行年度目标定量考核。一开始,有的研究人员不适应全新的竞争机制,感到手足无措,汪奎宏就帮他一起争取科研项目,然后放手让他自己干。在包容式的竞争状态下,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死水变活了,科研成果不断浮出水面。

  省林科院地处杭州城郊的小和山,比较偏僻,生活很不方便。曾经不到十年,院里就走了50多名职工。汪奎宏认为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他拍板在城里购置了三十几套房子,在院里新建了80套住房,解决了科研骨干的住房。

  “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不能轻言放弃,就好像长跑,在临界点,有的人因疲惫而放弃,但坚持跑过去,胜利便属于你。”汪奎宏告诉记者,他喜欢在前进的道路上设立目标,达到目标后再立一个,这样工作和生活会很有方向,人始终能充满激情和正能量。

  衢州竹林开发潜力巨大

  在科技成果推广中,汪奎宏经常到田间地头,深入浅出地给林农讲解科学种竹的道理,他明白林农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短时间内要将新的科学技术引入绝非易事。2010年,衢州开始推广毛竹春笋冬出项目,让正常在清明前后出的笋提前到春节前出。那段时间,他每月都来衢州传授技术,和林技站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服务。“毛竹盖一盖,收入一万块,一个多平方能挖出10来个冬笋。”汪奎宏告诉记者,用稻草、砻糠等覆盖在竹林里,微生物发酵后增温,春节前毛竹笋就能长出来。因为没出土,整根笋都很嫩,味道特别好,亩产平均可达到15000元-20000元。目前,我市已有135亩毛竹林运用了这项技术。

  衢州的竹林面积约有120万亩,在省内排第四,开发潜力巨大。汪奎宏认为可以改造低产竹林,加大冬笋培育,多开发地板、竹屋、竹材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走出适合本地实际的路子来。

  站在汪奎宏办公室的窗户边,一眼就能看到楼下石墙上刻着的“求真奉献、科技兴林”8个大字。汪奎宏说,干林业不仅需要科技,更需要奉献精神。因为很多研究没有效益,而且周期长,像培育新品种、病虫害防治、林区生态建设等,一时不可能体现出成绩来,但这些研究却事关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林农的收入增减,件件都马虎不得。

  “选择你爱的,爱你选择的。”汪奎宏读的是林学专业,干的是林业这一行,走林学这条路是一开始就选择的,今后他还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记者邱耀国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作者:  编辑: 赵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