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上 半生时光 老裁缝讲述服饰“芳华”

2019年07月15日 09:40:40  来源:

  市区建乙巷百岁苑的一隅,57岁的郑美英正熟练地使用缝纫机为顾客制作衣服,转盘和踏脚被她用起来呼呼生风,她的身后排满了各色线团和布料。进入裁缝行业已有三十多年的她见证了不同年代的服饰变迁。                                                      文/记者 徐颖敏 图/徐颖敏 陈岚 卢颖(提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中山装到“的确良”

  “小时候,大家穿的多是黑、蓝、灰三色为主的中山装、布扣唐装,布料也多是卡其布、粗纱布。”郑美英出生于1963年,回忆起自己孩提时代的服饰时,她告诉记者,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做衣服是件大事。“以前经济条件不好,没有那么多衣服穿,加上兄弟姊妹又多,老大穿着小了给老二,老二穿了再给老三,家家户户都是这样。”

  进入上世纪70年代,郑美英印象最深的服饰就是“的确良”,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挺括滑爽,易洗快干,经蹬又经踹,一件顶三件。这种顺应时代而流行的化纤面料,在当时缓解了棉布供应紧张的局面。郑美英回忆说:“70年代,男款的衣服主要是中山装,女士大多数穿的是带有翻领样式的衬衣。”

  当时,手握剪刀、脚踩缝纫机的裁缝是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行当。能掌握这样一门手艺,就意味着可以养家糊口,全家“衣食无忧”。“当时也没地方找工作,除了务农,最好的就是学门手艺。”郑美英坦言,为了找份活计,她开始和师傅学做裁缝。由于她为人勤快又很好学,靠着一台缝纫机、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块划粉和一个熨斗,穿针引线,不到一年,就已出师。

  “那时候,要做衣裳的人家一般都会先用布票买好布料。我们是上门给大伙做衣裳的,中午包吃,一天两块钱的工钱。”郑美英说,当年结婚必备有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台式收音机),所以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缝纫机,有人请她做衣裳时,就会很早来她家知会一声。

  改革开放后:服饰追赶潮流时髦

  上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人们穿衣的禁忌被彻底打破,但因为缺少时髦的标准做参照,当下流行什么就穿什么。“大马路上有人穿着用乔其纱(乔其纱的名称来自法国,质地轻薄、飘逸透明,类似雪纺)布料做的衣服,年轻的姑娘还配上了喇叭裤和高跟鞋。”郑美英的一位老顾客介绍,很多本地青年为了追赶潮流,会攒多月的工资,前往大城市百货商场购买时髦衣物。呢大衣、派克大衣、西服都很受年轻人欢迎。她当时为了买派克大衣,攒了好几个月的工资,坐上近二十个小时的火车前往上海的服装店才买到。

  就在那时,郑美英有了属于自己的裁缝店。手工费也有所提高,做一条裤子可以赚一块六毛钱。“那时候,我们做衣服都是按照书上的款式做的。”郑美英介绍,80年代基本没有服装店,大伙的衣服大都是在裁缝店里做的。于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郑美英买了一沓服装样式类的书籍放在店里,供顾客挑选款式。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衣着随经济的发展又发生了演变。有些顾客到了裁缝店,就会主动和郑美英讲要做什么款式的衣裳。为了紧跟那个时代的风向标,郑美英学习制作新款式。“像西装、双排扣、八片裙等等,都有做,手工费涨到了十几块。”郑美英相告,做一条百褶裙最怕的是烫边时会不小心烫破,这样一条裙子就做坏了,所以那时用电熨斗会特别的小心。

  2000年以来:服饰品牌化多样化

  2000年以来,时代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年一个样。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的弄潮儿开始追求现象级明星代言的服饰品牌,柯城本地也开始出现美特斯邦威、森马、以纯等品牌服装店。

  近十年来,曾经备受热捧的美特斯邦威、森马等开始被H&M、ZARA和优衣库这样的国外快时尚品牌取代。同时,年轻人们开始用智能手机关注时装周,排队买联名合作系列服饰。对于没有购买渠道的本地年轻人,电商平台就变成了他们的魔法口袋,韩版、爆款又带动出另一套审美体系。

  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纺织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推崇健康着装,纯棉布料制品成为新宠。传统服饰开始复兴,在水亭门等地可以看到穿汉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几乎每隔一个十年都是新纪元,从服装店再到网络电商购物平台,人们买衣服的选择越来越多,款式也越来越新潮,买布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了。郑美英的裁缝店也因为各种原因搬了三四次,但她依旧保留着老式缝纫机,也保留着这份营生。

  郑美英坦言,以前裁缝做衣服简单,男女老少款式基本一样,现在裁缝难做了,自己年纪也大了,落伍了。不过,邻里还是非常认可她的裁缝店,买了新衣裳要踩踩裤脚边、孩子书包坏了要装个拉链什么的都需要她。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饰的色彩、质地、款式以及购买方式也在变。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开放的社会。但是,属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不会变。又有顾客上门,郑美英开始进入忙碌的时光,那台“蝴蝶牌”老缝纫机又开始“哒哒哒”“哒哒哒”地响了起来。

(作者: 编辑:郑晨)

相关新闻

柯城新闻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