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共圆均衡梦 ———柯城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2019年06月13日 09:43:00  来源:今日柯城

  近日,鹿鸣小学语文老师郑国英通过实时远程音视频互通系统上语文课,同时听课的69名学生却位于两个不同的学校:一部分在鹿鸣小学本部,一部分在40公里以外的鹿鸣小学七里校区。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两地学生打破了空间限制,形成互动,共享优质教育。作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缩影,这样的“城乡互动课堂”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七里山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鹿鸣小学七里校区和鹿鸣小学的学生通过视频共上一堂课)

  柯城区现共有普通中小学40所,其中乡镇中心小学以下的农村完小8所。与许多地方一样,长期以来,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聚集、优秀教师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完小成了柯城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2006年,柯城区以七里小学为切入点,在全省率先实践“一校两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即由城区的“名校、强校”接管一所农村的“弱校、小校”,按照两个校区“人、财、物统一,教育教学管理同步”的原则,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城区学校“一个校区在城市,一个校区在农村”的办学模式。

  接管七里小学后,鹿鸣小学不仅安排骨干教师长期驻校支教,还安排短线学科的鹿鸣老师到七里走教。每个月,鹿鸣还派名师到七里进行交流指导,帮助七里小学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并开通学校网站、开设教研论坛,让两校之间的教师互动交流。今年,鹿鸣小学根据区教育局启动的柯城区“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作统一安排,又在本校和七里校区设立了“城乡互动课堂”,进一步拉近了城乡孩子之间的距离。

  “学校老旧房子没有了,煤渣跑道没有了,每个教室、寝室都有空调、教学一体机,城区学校有的,我们也都有了,家长满意,学生快乐,教师舒心!”七里校区负责人郑雪根说,更重要的是师资力量也实现了“大换血”,山里孩子也享受到了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课。

  (七里小学老校区)

  (鹿鸣小学七里校区)

  “一校两区”均衡教育发展模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农村的孩子们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心里有了自信的本领,不断收获学习的喜悦。走进石梁镇下村完小,孩子们那一张张自信的笑脸,个个身怀技艺,便是最好的诠释。

  (我区石梁小学学生和杭州市余杭区五常小学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同步参与课堂)

  每个工作日早上七点,新华小学的陈梅玲都会准时开车去16公里外的新华小学下村校区上班。2015年9月,作为新华小学教学骨干的她被分派到下村校区做负责人。“托管前,学生没有在镇级以上比赛中获过奖,现在,他们从村小比到城里,从城里比到区里,又从区里比到市里、省里、甚至全国,获得的奖项多达160余个,这是均衡教育的最好体现。”陈梅玲说,托管十二年来,下村小学从一个落后、破旧的农村完小蜕变成了一所现代化、全国有名的乡村学校,生源也从原来的外流变成现在的回流。

  (新华小学下村完小三园一展)

  “再也不用挖空心思,跑那么远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了。”名校接管农村完小,最高兴的是家长。城里的新华小学搬到了村里,学校环境好了,城里的老师来了,孩子们享受着和城区孩子一样的教育。

  大成小学接管航埠镇民族小学、尼山小学接管石梁镇珊塘小学……随着“一校两区”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名校”建在了农村孩子的家门口,“一校两区”均衡发展模式从原先单独的“点”发展成了流动的“面”。据统计,目前全区已有8所城区小学结对8所乡村完小,2所城区初中结对2所农村初中。接管以后,新的乡村学校并不只是城市小学的简单复制,在输入优质师资资源的同时,城市学校还结合乡村小学实际打造特色教育。如新华小学依托下村校园内的老桑树和古民居,开辟了“桑树实践园”和“民俗博物馆”;尼山小学以儒家传统美德教育为办学特色,在珊塘校区积极弘扬传统美德;大成小学为民族校区制定了畲族文化的培育规划;七里校区的竹文化和小导游实训班则为七里打造5A景区输送了人才……

  (大成小学民族校区的畲族文化)

  (鹿鸣小学七里校区的小导游实训室)

  春华秋实勤耕耘,桃李芬芳硕果丰。“一校两区”均衡发展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教育部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并被浙江省人大、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五种模式之一。2015年,柯城区成功跨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行列。2018年,柯城区正式通过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评估认定。

  (大成小学民族校区学生和大成小学本部学生一起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

(作者: 编辑:郑晨)

相关新闻

柯城新闻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