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穿过信安湖网红桥,望着衢江水流滚滚向前,心想这两月连绵不断的雨水也够耐心的,每个人都在仰望天空,探问“太阳都到哪里去了”,可春雨依旧任性地挥洒。好吧,就在雨中散步,撑起一朵花伞。
走在去往西区草坪的大道上,“咕呱咕呱”,两声蛙鸣清脆入耳。“蛙声!”我有些激动,竖起耳朵,惊喜谛听。“咕呱,咕呱……”蛙声很清亮,也有些孤寂。行人不多,或许只有我听到了吧。
脑海里跳出少年毛泽东的一首《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咏蛙诗写出了蛙的精气神,很是活泼可爱。我想,这几只在夜雨中勇敢亮嗓的蛙,或许就是这样的敢为虫先的先锋吧。
青蛙,是大地的土著,是春天的使者,是原野的演员。蛙声,是田野上最清纯而喜气的音乐。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蛙声就是天籁,每次聆听蛙声,心底唯有喜欢。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北宋诗人辛弃疾的名句一时展现眼前。稻穗吐蕊,芳香清幽;蛙声四起,热热闹闹,呈现一片即将丰收的景象。稻田无垠,晚风吹送,波浪层层;蛙声一片,高低远近,何其壮阔,谁人见闻不欣喜?在我的乡村生活记忆中,每年的蛙声都是健康响亮的。尤其是居住新房后,我家房屋的西面、北面稻田环抱,我是夜夜枕着蛙声入眠,“身在乱蛙声里睡”,真是快乐无忧。常识书上读过:青蛙是益虫,是庄稼的好帮手。儿歌唱道:一只青蛙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四条腿……可见乡民对于青蛙的情谊与友爱。
年少时,田野上最佳的歌手便是青蛙,当然蝉鸣的声势可能更加汹涌。但蝉鸣带给人更多的是燥热与不安,蛙声则捎来凉风与静谧,还有对于丰收的祈祷与喜悦。所以,青蛙便是土地和乡民的好朋友。
说起青蛙,不得不想起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黑白画面清新,音乐悦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充满悬念,看着喜悦感满满。还有曾看过齐白石先生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顿然被白石老人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所征服:他用重墨在纸的两侧画了一个山涧,急湍的山泉在山涧中流淌,水中游曳着六只小蝌蚪。上方用石青点了两个青青的远山头,青蛙妈妈在那里,她的声音传出了十里之遥,到了山涧的这头。春天来到,池塘、山涧、河流中到处都有小蝌蚪活泼可爱的身影,小朋友们最喜欢了。用笊篱到水中捞取数枚,在木盆里养着。小蝌蚪或活泼畅游,或抱团闲聊,看着都喜欢。
钓青蛙,对于乡村孩子也是一件颇有趣的事儿。用一根棉线,一头系上一个棉花团,另一头绑在一根竹竿上,提着竹竿往稻田里一放,不消多时,青蛙就咬住棉花团,你一提竹竿,青蛙就上来了。青蛙完全是不设防的,用水稻稗子也可以轻易钓上来,可见它的单纯。钓起来的青蛙,被装进塑料袋带回家,有些进了鸡鸭们的肚子,有些进了人们的肚子。那时,尽管物质贫乏,但农民们很少会抓青蛙当美食吃的。只有对青蛙没有感情的人,才会吃红烧青蛙腿。对于一个在蛙声中长大的人,如我,怎能吃得下呢?
青蛙,在土地里睡上一冬,第二年的惊蛰醒来,就开始引吭高歌,唱响原野。如潮的蛙声让黑色的田野鲜活起来,充满活力。听到蛙声,心里很是安宁。而今虽寓居城市,但每年春天之际,思绪便飘向蛙声澎湃的田野,想念起故园的青蛙。那里贮存着我的快活童年,有蛙声、蝉声,有萤火虫、蝴蝶,甚至蚯蚓,那里是绚丽缤纷的乡野,是油菜花最黄艳的活力乡村。
今晚,西区花圃里的这几声蛙鸣,让我的心海翻滚,生命里有关蛙声的篇章一幕幕上演,那“咕呱咕呱”的蛙声激扬着,在田野上跳跃弥漫。那是生命中最清纯无忧的歌唱,有个欢蹦跳跃的小姑娘定格在田野上,蛙声如潮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