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元琪 文/图
沟溪乡余东村,一个因“农民画”而闻名的乡村。全村共有800多人,其中农民画创作成员就有300多人。这群“田园毕加索”用自己独特的眼光,从村中景色、农民生活的点滴中取材,用饱满的色彩尽情描绘身边的村落集镇、春耕秋收、生活变迁。
到底是怎样的一块土地,滋养出这样的民俗绘画传统呢?据余氏家谱记载,在宋朝年间,余氏家族见此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便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佳木葱茏的罗汉山、碧水荡漾的大俱源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余东村百姓启蒙了对“美”的理解。
古时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培育了勤劳的农民,更催生了许多能工巧匠。铁匠、木匠、竹编匠……他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在铁器上、家具上、房梁上、农具上等各种地方展开创作,实用且美观。在这里,从住房到劳动工具再到吃食器皿,处处可见匠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生活美学的“匠人精神”为当地村民留下了丰厚的人文沃土。
相传,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游历中,偶然经过此地,被这里的秀丽风景所吸引,更惊奇于琳琅满目的墙围画,脱口颂出“墙围画面花鸟香,福禄寿喜报吉祥,近世创作谁好手,正是民间余东墙”。高兴之余,乾隆还在余家祠堂照壁上题写“丹青辉映,色泽交融”八个字。
“这八个字就和这传说一样,早已无从查证,但是祠堂的残垣断壁上仍存留着部分砖雕花鸟、龙凤图案等,足以可见先人们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和喜爱。”余东农民画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画家———郑根良告诉笔者,他的外祖父和母亲是余东村人,他们都具有极高的绘画水平,耳闻目染之下,他也慢慢沉浸到“画”的世界。他坚信,绘画是流淌在余东村百姓血液中的天然基因,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都会一一聚齐,不断推动余东农民画发展壮大。
郑根良介绍,1974年,由于农民饱满的绘画学习激情,业余美术创作学习班第二期落地余东村,向农民传授专业的创作原理和绘画技巧,培养了包括郑根良在内的最早一批农民画家;2003年4月,刚上任沟溪乡文化员不久的郑利民,看到了余东村老一辈农民画家的执着,决定组织创建农民画协会,并开展农民画培训班,释放农民们的绘画创作热情。求全求实、大胆用色的农民画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肯定,随之而来的装饰画、工艺小屏风等周边产品开发,带动余东村走出一条“文化+旅游”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就这样,脚沾土地的农民,把锄头换成了画笔,身上沾染的土壤换成了水粉,怀着感恩之心,绘画出一幅幅乡村发展美人美事美景图,讴歌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与新成就,洋溢着农民淳朴、善良、热情的感情色彩。
勤劳智慧的余东人用画笔将古村变成了美丽画村。现如今,沿着大俱源溪漫步,每走几步,便是一幅色彩丰满热烈的农民画,展现着绚丽的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