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秋

2018年11月02日 08:42:02  来源:

  秋收后的田野,难免会有一些被农人遗漏的粮食,或隐藏在庄稼秸秆上,或遗落在地下角落里。于是,在昔日的乡间,每逢秋收过后,便有一些闲下来的农人或半大孩子去地里拾秋。

  并不是什么秋作物都可以拾,能拾的庄稼极其有限,无怪乎玉米、花生、红薯等寥寥几种。毕竟,在秋季的高杆作物中,玉米种得密,穗又稠,最容易发生遗漏;果实长在地下的庄稼中,花生和红薯残留在地下的多。至于大豆、芝麻等矮秆庄稼,都是用镰收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拾的。

  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拾秋前,当务之急要把各种家伙什儿置备齐全,这样才不耽误事,效率才高。拾秋的工具可谓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譬如,红薯地必须用铁齿耙子,便于在土里扒拉翻找;花生地要用抓钩,这玩意没有现成的,都是用铁丝自制;装玉米穗、花生和红薯,鱼皮袋子是必不可少的装备。毕竟,出外拾秋没有目的性,需满山满地寻找,故而把各种工具准备得齐全一些,收获就会大一些。

  地里残留的粮食有限,而拾秋的人又多,故而赶早不赶晚、抢占时间先机是关键,起早贪黑是常有的事儿。拾秋的队伍里,有长途和短途之分,长途要跑很远的路,以成年人居多,都是带足了能吃几天的干粮,结伴而行;短途多是在村子附近,以孩童为主,不耽误晌午回家吃饭,劲头大的人顶多到天黑就回家。

  深秋的早上和中午温差较大,早晨略显凉意,在草棵子里蹚上几个来回,鞋和裤腿就被露水濡湿了。所到之处,满地都是放倒尚未挪走的玉米秆,一脚踩上去,惊吓了蚂蚱、蛐蛐等虫子,一时间胡蹦乱跳、四处飞舞;枯黄的玉米叶和衰草铺满一地,经过露水的湿润之后,踩上去绵绵软软,就像走在厚实实的地毯上。乡下的孩童习惯于赤脚走路,不过,拾秋不穿鞋是万万不行的,收完庄稼的田野看似松软,枯叶衰草之下却暗藏玄机,譬如尖刺已经变黄变硬的蒺藜,锋利坚硬的玉米茬,一不小心就会扎入脚板。有时候即便穿着布鞋也无济于事,稍不留神尖尖的庄稼茬也会穿过鞋底扎入肉中。乡下人淳朴善良,结伴一起外出拾秋,大帮小、少帮老是常有的事儿,充满了浓浓的温情。

  外出拾秋,乡村孩童最想得到的就是花生。老家收获花生的方式主要是用犁犁或者直接用手拽,因花生地多在坡坡岭岭上,套牛犁地多有不便,故而农人们多用整株拔起的笨办法。把花生棵拔起来,大部分花生会随之被带出,但总有一部分会落在地里,且多是籽粒饱满的。其实,漏在土里的花生是寥寥无几的,纵使粗心的主人一时疏漏没有收干净,也经不住一拨又一拨人地毯式的搜寻。一旦有幸运的孩童从地里扒拉出几粒沾满泥土的花生,便心急火燎地剥掉外壳,像做贼一样赶紧将花生仁填入嘴中大口嚼着,只怕动作一慢就被人抢去一般。

  红日西坠,暮云四合,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洒满了村里村外,也照在了拾秋人黑黝黝的脸上,此时通往村庄的羊肠土路上也喧闹起来了,有大人小孩,也有大姑娘小媳妇,肩上扛的、背上背的、怀里抱的、手里掂的,清一色全是拾秋所得。无论收获多少,每个农家娃走在回家路上的脚步都是踏实的,脸上流露出难得的满足和欣慰,在家门口等候多时的大人一脸笑容地从孩子手中接过粮食,也接过了艰辛生活的希望。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当年跟着大人满地里跑着拾秋的我已经年过不惑,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再也不用挖空心思为填饱肚子奔波劳苦了,拾秋这个已经在我的生活词典里尘封多年,突然在一个万籁俱寂的秋夜闯入我的脑海,活脱脱就像一根藏身于野草丛中的藤蔓,我只是拽住一头轻轻一拉,便有儿时拾秋的一幕幕陈旧往事被扯出来。东奔西走的疯狂寻找,满载而归的幸福喜悦,就像一壶陈酿的老酒,时间愈久愈耐人回味,总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在里头。只可惜,这些年各家各户的生活条件都好起来了,再也没有人起草贪黑跑许多冤枉路拾秋了,至于那些遗漏在秸秆之上或者泥土之下的粮食,恐怕再也难以做到颗粒归仓了。

(作者:梁永刚 编辑:缪艺璇)

相关新闻

柯城新闻

综合新闻